企业自身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根本之策。我国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社会财富的载体是产品和服务,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形式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确实是关键。

 
首先,产品(或服务)必须适销对路,能满足顾客和广大消费者的需要(适用性质量),通过交换转移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的顾客和消费者手中,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如果消耗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不符合顾客和消费者的需要,长期积压在仓库中,不但生产的物没有用,不能称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而且还消耗了社会财富(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占用了大量资金,承担着银行的本息重负,企业就难以为继。正如马克思形象地比喻的:使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也就是说,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倒闭无疑。在我国,有一些企业就是这样陷入停产和破产境地的。假设这种积压滞销的产品占总产品的20%左右,那就是上万亿元的财富被沉积了。
 
其次,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特定的ISO9001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性质量),才能取得进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资格。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检验合格,这是进入市场进行等价交换的必要条件。不符合特定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就不能保证顾客和消费者对其使用特性和使用期的要求,甚至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将给顾客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即使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规定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如果按照我国政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样品不合格率在20~30%左右徘徊的水平,那又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社会财富的损失啊!这里,还没有涵盖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危害呢!
 
最后,再来观察一下在产品形成过程中,质量控制能力(过程质量)对创造社会财富的影响吧!近年来,不少质量管理学者都在讲6的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力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过程质量控制能力保持或的水平上。即:生产零件的一次合格率大概在99.7%左右,当整机由100个零件构成时,整机的合格率只能保持在74.05%左右,造成的废品、返工、返修等损失(内部质量成本)将占销售总额的15~25%;何况,有些企业的过程质量控制能力还远低于此。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消耗占到产品总成本的75%,远离于工业发达国家的50%以下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偏低。倘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到6σ水平,即:生产零件的一次合格率达99.999989%,那么由100个零件构成的整机的合格率保持在99.89%水平内,由此造成的内部质量成本将降到占销售总额的1%。我国每年的商品零售总额已超过5万亿元,占销售总额15%的内部质量成本,是一笔多么丰厚的财富啊!
由上可见,在适用性质量、符合性质量、过程质量中,确实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在这里,我们还没有把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提高产品内在质量而带来的附加价值考虑在内的。质量确实是一座金山,大家都来开采它吧!通过采用ISO9001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各行各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就会被更有效地创造出来了。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