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探讨“绿色水电认证”体系评价

我国“绿色水电”评价试点工作7月正式在贵阳启动,5座小型水电站工程准备接受“绿色水电”体系评价。在国外已经实施多年的“绿色水电认证”是否能够破解水电的环保难题目前还是未知。

  小水电企业对此消极回应:生存难题未解决,资金、技术均难以支持水电绿色认证。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推行绿色水电认证,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规范水电项目实施,但其对行业利好有限,需考虑政策执行成本。此外建议多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机制,落实认证中的各项细则要求,谨防“走过场”。

  虽然“绿色水电”在中国尚处于课题研究阶段,但对于实行“绿色水电认证”的担忧和讨论一直此起彼伏,各说纷纭。

  环境保护

  经历过“十一五”的暂停后,水电产业又迈入快速发展期。

  截至目前,今年国家发改委已核准8.8GW水电站,完成全年目标44%,相当于去年全年核准量的70%,中国水电装机已突破2.3亿千瓦。而不需要发改委审批的小水电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疾速上马,全国1600个县均有小水电站分布,截至2008年全国小水电站已达4.5万座。

  浙江省水利厅水电开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浙江省小水电开发已经达到80%,从2004年开始就没有再批过新项目。广西地方水电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表示,广西省已投产和在建小水电站容量占可开发量近七成。

  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说,水电资源开发利用量占河流总可开发量的75%左右较为适宜。

  过快的发展速度暴露出严重的环保问题。知名环保人士马军告诉记者,小水电在“疾速”发展的同时,泛滥成灾的“四无”电站和区域河流过度开发直接破坏了当地河流、植被、生物等生态环境,环保亟待规范。

  “绿色水电”被认为能够破解当下的水电环保难题。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认为,推行“绿色水电认证”会对水电项目造成一定冲击。如果严格贯彻执行,将能够有效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大型、中型、小型水电都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水电行业有望彻底整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绿色水电”提高了水电的环保标准以及经济性上的要求,更有可能成为未来水电行业的一道准入门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行标准。

  在国外绿色水电认证承担着保护环境和维护环保领先企业利益的作用。

  我国水电开发正由基础工程性建设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分析人士称,绿色水电认证同时可以通过一系列量化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水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越性,引导能源消费倾向,扭转外界对水电开发利用的歪曲认识,比如“过度开发”、“生态破坏”。

  实效堪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坦言,“绿色水电认证”作为课题研究没有问题,如果作为标准推行实施,收效堪忧,意义不大。

  宋智晨对此持类似观点,绿色水电认证标准虽然在认证细则方面考量更加全面,对水电项目的环保要求更为严苛,但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标准都无法很好实施,更高的标准推行起来将会十分困难。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省份的水电行业协会并不了解绿色认证,反对对环保要求更高的“绿色水电”作为强制性规范或标准实施。

  “开发利用肯定会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重要的是要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水电协会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现行的环保规范如果落实到位,基本就可以保护生态最低限度的损害,仅以“近乎苛刻的环保要求”来决定小水电的生死是不合理的。

  贵州省民营水电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张德华说,过低的电价使得小水电企业生存困难,技改、环保等配套措施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有明显的改善。

  贵州的一家小水电企业的人士进一步解释说,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如果按照当地的审批、环评手续立项建站,在执行现有的环保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反之,如果企业存在乱建乱开发现象,那么与其设定更多更高的标准还不如加大现有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目前,课题已经启动,试点确定,但分析人士指出认证最关键核心的问题其实在于“谁来制订标准,如何量化”。

  林伯强分析说,国内的电力市场不同于国外,发电企业的主要消费者是电网公司,而电网公司是否会因为绿色认证而选择购买电量并不是环保部可以决定的。至于优惠电价、财税补贴等激励政策也不在环保部的职权范围内,对相关水电企业的约束力不够。此外,政策的执行成本不可忽视。因此,绿色水电认证可能很难达到预期。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不可照搬瑞士等国的成熟体系。在制定绿色水电认证执行细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外电力市场开放的程度不同,对评估和认证进行调整,全过程要公开透明化,不仅标准要公开,评估认证结果也要公示。

  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林伯强和宋智晨提出环保部门应该和电力、发改委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对绿色认证的结果进行奖惩激励。比如通过电价、税收、补贴等措施进行引导,避免“走过场”。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