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招招实

不久前,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坑郑村村民王招贤拿到了村里上一季度的账目,大到厂房租金、银行存款利息、收回工程预付款,小到购买簸箕、热水瓶等,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通过把账目送到村民家中的形式进行财务公开,在坑郑村已是坚持多年的做法。“不合理的支出,数额再小也不能报销。”如今,楚门镇每个行政村的账目都要送到镇里统一做账,然后在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管理平台上公示,让村民监督。

如何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浙江省以“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制度配套化、运行市场化、监督多元化”为目标,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协调,农业部门具体实施,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力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稳定。

“三资”公开是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浙江全面推行村级财务收支逐笔逐项公开,将相关的决议、合同事项、经办人、收支凭证等在监管网或公开栏进行公开,让群众看得清、读得懂。目前,全省所有行政村的财务都实行按月或按季公开,86.2%的村实现逐笔逐项公开,一些地方还利用短信、触摸屏、数字电视等载体,增强公开的实效。不仅如此,目前浙江省92.2%的县(市、区)已建立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同时开发推广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大额资金支取、合同到期、款项收缴等内容的实时预警、监管和反馈。

为防止农村财务公开“雾里看花”、村民自治蜕变为“村官”自治等问题,浙江大力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有效整合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监督资源,实现村民对村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据统计,全省3003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面达100%。此外,各地坚持村干部离任、重点问题村、村“两委”换届等“三必审”制度,防止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2011年,全省共审计10545个村,审计金额达843亿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284个。

浙江各地围绕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做文章,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余杭将村级集体“三资”导入条形码管理技术,对室内固定资产在统一位置粘贴条形码,对室外露天设施、建筑物、土地实行条形码登记簿管理。杭州、嘉兴等地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

据浙江省纪委、监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村干部问题的信访量,分别比2009年、2010年下降6.7%和15.5%。
收缩